(4)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角色回归。
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在社会发展方面给城市增加了巨大压力。在大拆大建之后,除了所谓政绩和GDP之外,我们得到的只是千城一面、甚至低俗怪异的城市风貌,是历史遗产的破坏和地域文化风格的丧失,是文化的断层和历史的割裂,或者说是严重的城市文化病。
要把转变城市社会发展方式作为城镇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城市社会发展问题是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户籍制度导致二元分割,教育、医疗和居住成本高居不下,以及政府收入调节力度不足等,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外来移民中的弱势群体内心往往会滋生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社会不同阶层的对立、排斥情况增加,凝聚力、相融性减弱。然而,令我们扼腕痛惜、唏嘘不已的是,近些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对城市文化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建设性破坏。2012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56万平方公里,2002-2012年年均增加1959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8%,比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而这种城市文化病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的缺失。
这创造了供给,也创造了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如何高效利用各类生产要素,以实现城市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修订土地法等根本大法、进行更广意义上的"土改"任务,则有待于目前在各地自主进行的土地管理交易制度实践总结和更充分的路径讨论。
从利率水平来看,春节后短期利率明显下降,资金面紧张局面缓解。两会之后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治理整顿的力度可能加大。如何消化处理积累的债务风险,同时规范未来的举债模式可能是两会期间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加大了,货币条件在边际上存在趋紧的压力。
金融领域的改革方面,预计利率市场化将稳步推进,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有望加快。预计该机制将改变过去单纯通过抑制需求控制房价的调控思路,转而通过扩大土地供应和普通商品房供给的方式,从供需两个方面消除房价上升的压力,有利于控制房地产泡沫。
预计两会在简政放权方面将集中讨论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保证中央下放的行政审批等权力有效回归市场主体,而不是被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截留,杜绝"先放再抓、边放边抓"的改革怪圈。从债务总量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的系统性风险仍然较小,但是地方债务扩张较快,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短期化、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过度依赖,局部地区债务不可持续的风险较高。随着新的城镇化概念提出,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供气供水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投资空间将增加。预计资源产品、基础设施、准公共品(如教育、医疗)等重要的价格改革措施在拖延多年后,将在2014年两会后全面铺开,其中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和环保税的设立近在眼前。
一、宏观经济政策 增长目标维持在7.5%左右,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反腐等改革将在两会后更趋制度化和长期化,短期看对投资和消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长期看有助于激发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实现增长结构的优化。年前与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的城镇化会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2014年"两会"将于3月3日和5日分别在北京开幕。
日前的政治局会议则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等。
今年的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将是关系GDP增速能否维持在7.5%左右的一个重要因素。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和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的改革也将有利于民间投资增长。
这方面,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两会对于地方直接举债立法方面的修订。 三、防控金融风险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主要任务中,用了一个专门段落陈述了控制债务风险,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预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能会在"滚动财政"方面有所突破,也就是说财政赤字的预算和执行情况超越年度概念,可能要从3年左右的一个周期进行观察。预计两会后国资委主导设计的全面深化国资改革方案将出台,该方案将对本轮国资改革的目标、重组方式和利益分配模式,以及国资管理本身的改革模式做出明确界定,为两会后各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推动国有资产改革扫清制度上的障碍。预计新型城镇化概念将再次成为两会热点。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将体现在几个方面。
我们预计,在短期经济发展方面,会议将贯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同时,把经济增速努力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土地改革方面,预计两会将延续推进全国土地尽快完成确权、保证农村集体土地转让同权同价、鼓励各地尽快建立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平台的思路,在这些工作完成前暂不会提出更为激进的改革设想。
同时预计两会也将确认年度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的目标,这一表述可望首次在两会上作为与GDP增速同等重要的目标提出,突显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考虑,也有助于淡化社会各界对于增长目标刚性的解读。至于存量消化方面,目前讨论较多的是新设立一批资产管理公司,将债务从目前风险较高的地方政府财政系统剥离,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以资产为支持逐步消化债务风险,我们也关注两会在这方面是否会有一些实际举措出台。
两会期间,讨论许久的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可望得以明确,房产税扩大试点和推进立法也涵盖其中。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最终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5.9万亿元,基本符合我们此前15万亿元左右的预期,而低于早前市场接近20万亿元的预期。
二、落实推进改革 2014年是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推进改革无疑是本次两会最大的关注点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和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的改革也将有利于民间投资增长。作为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两会,投资者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落实体制改革方面的信号。同时预计两会也将确认年度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的目标,这一表述可望首次在两会上作为与GDP增速同等重要的目标提出,突显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考虑,也有助于淡化社会各界对于增长目标刚性的解读。
金融领域的改革方面,预计利率市场化将稳步推进,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有望加快。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将在2014年全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地方举债机制。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2014年政府财政赤字预算将约1.35万亿元,从预算来讲,绝对额较去年有所上升,但赤字对GDP的比率保持稳定。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将体现在几个方面。
预计央行将延续近期的操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来控制利率波动的幅度,避免资金面出现极端紧张。预计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将提出GDP年度增长7.5%左右、CPI通胀率控制在3.5%的目标。
二、落实推进改革 2014年是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推进改革无疑是本次两会最大的关注点。 三、防控金融风险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主要任务中,用了一个专门段落陈述了控制债务风险,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的信号看,国退民进是当前诸多改革措施的指向,也是消费率上升的后果之一。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超出预期,背后有资金流动的变化,也反映了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的减少,预计汇率的双向波动增加将是新常态。
年前与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的城镇化会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预计两会在简政放权方面将集中讨论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保证中央下放的行政审批等权力有效回归市场主体,而不是被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截留,杜绝"先放再抓、边放边抓"的改革怪圈。
这方面,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两会对于地方直接举债立法方面的修订。另外,预计民营银行牌照的发放将在两会后有所突破。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相配合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